断后伸长率检测
断后伸长率(Elongation at break)是指在拉伸过程中材料在断裂前所发生的最大伸长量,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它是测试材料抗拉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断后伸长率是衡量材料抗拉性能和韧性的指标。在材料受拉时,当达到极限拉伸强度时,材料开始发生断裂。断后伸长率反映了在材料断裂之前,材料可以拉伸的程度。如果断后伸长率较高,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能够在受力后仍保持一定的延展性。相反,如果断后伸长率较低,表示材料较为脆弱,容易在受力时发生断裂。
断后伸长率还可以提供有关材料的断裂模式和断裂机制的信息。不同材料的断裂表现形式不同,比如柔软的材料可能会有较大的伸长量,而脆性材料的伸长量则较小。
断后伸长率是衡量材料抗拉性能和韧性的指标。在材料受拉时,当达到极限拉伸强度时,材料开始发生断裂。断后伸长率反映了在材料断裂之前,材料可以拉伸的程度。如果断后伸长率较高,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能够在受力后仍保持一定的延展性。相反,如果断后伸长率较低,表示材料较为脆弱,容易在受力时发生断裂。
断后伸长率还可以提供有关材料的断裂模式和断裂机制的信息。不同材料的断裂表现形式不同,比如柔软的材料可能会有较大的伸长量,而脆性材料的伸长量则较小。
项目详情
断后伸长率检测项目介绍:
断后伸长率,指金属材料受外力(拉力)作用断裂时,试棒伸长的长度与原来长度的百分比。计算公式:最初标距长度(LO)
在试件变形前的标距长度。
最终标距长度(Lh);在试件断裂后并目将断裂部分仔细地对合在一起使之处于一直线上的标距长度。
断裂后伸长率的计算公式为:oh=(Lh-Lo)/LO*100%。
非比例试样
非比例标距(也称定标距)与试样原始横截面积不存在上式关系。如果采用比例试样,应采用比例系数k=5.65的值,因为此值为国际通用,除非采用此比例系数时不满足最小标距15mm的要求。
在必须采用其他比例系数的情况下,K=11.3的值为优先采用。产品标准或协议可以规定采用非比例标距。不同的标距对试样的断后伸长率的测定影响明
断后伸长率检测应用领域:
金属材料
断后伸长率检测标准:
ASTM E8/E8M-2011金属材料抗拉试验方法
ASTM A370-2020 钢产品机械测试的试验方法及定义
BS ENISO 6892-1-2019 金属材料,抗拉试验,第1部分:环境温度下的试验方法
GB/T 228.1-2010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JIS Z2241-2011 金属材料—拉伸测试—下的试验方法